【制药网 行业动态】昨日(7月31日),国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药现代”)发布公告称,公司于2025-08-04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,以挂牌底价人民币1.55亿元,转让所持有的上海现代哈森(商丘)药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药哈森”)51%股权。此次剥离一方面是因为国药哈森目前在销品种规模较小,且与公司下属其他子公司产品重叠度较高;另一方面,2021年以来,国药哈森经营持续承压,业绩连续亏损。
资料显示,国药哈森成立于1999年,前身为商丘市制药厂,2004年与国药现代完成战略重组并更名,2010年随母公司整体并入国药集团。历经11年,国药现代如今还是选择了剥离。
财务数据显示,国药哈森2025年4月末资产总额3.39亿元,负债1.87亿元,评估增值率达100.16%。2025年一季度,国药现代实现营收26.07亿元,净利润3.61亿元。
实际上,2025年以来,医药行业掀起一股股权转让热潮。4月15日,达仁堂公告将所持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12%股权作价16.23亿元转让给赫力昂集团,其中4.6%股权以6.22亿元成交,7.4%股权售价10.01亿元。此次交易完成后,达仁堂退出这家与葛兰素史克(GSK)合资40年的企业。通过出让股权,达仁堂不仅获得16亿元现金流,更重要的是摆脱了与主业协同不足的资产拖累。财务数据显示,这笔交易为其2025年一季度贡献了约3.2亿元投资收益,占同期净利润的18%。
同样选择“剥离传统业务反哺创新”的还有和黄医药。1月份,该公司以34.83亿元向金浦健服出售上海和黄药业35%股权,同时以9.95亿元向上海医药转让10%股权,合计回笼资金44.78亿元。上海和黄药业的拳头产品为麝香保心丸等中药品种,2024年营收占和黄医药总收入的23%,但毛利率较创新药业务低17个百分点。和黄医药明确表示,转让所得将全部用于肿瘤领域抗体偶联药物(ADC)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,其在研的HMPL-689ADC项目已进入Ⅱ期临床阶段。
据不完全统计,年初至今已有超过10家药企通过产权交易所或司法拍卖等渠道出售旗下资产,交易金额从数千万元到数十亿元不等,涉及化学药、中药、疫苗、医药零售等多个细分领域。这场席卷行业的做“减法运动”,折射出医药企业在创新转型与政策压力下的战略重构
行业分析师指出,带量采购常态化与创新药研发成本高企是推动资产剥离的核心因素。某券商医药团队测算,2025年纳入第五批集采的药品平均降价54%,迫使企业剥离低毛利的仿制药业务。与此同时,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平均成本已达15亿美元,使得企业通过资产优化集中资源。
这场剥离热潮,本质上是产业价值体系的重构。当资本褪去狂热,药企们终于明白:做减法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在创新赛道上跑得更快。正如国药现代在公告中所言,剥离国药哈森是为了"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资产运营效率"——这句看似平淡的表述,或许正是整个行业在转型阵痛中的清醒认知。
免责声明:在任何情况下,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,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。
评论